最新目录

最后的超越记高王凌先生新作超越史料学派(4)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老师说:“总爱追问一个历史事件是出于什么原因,殊不知,许多事物是无所‘原因’的,即使有,也是个‘大概其’,万不可太当真的。”其实这种“

高老师说:“总爱追问一个历史事件是出于什么原因,殊不知,许多事物是无所‘原因’的,即使有,也是个‘大概其’,万不可太当真的。”其实这种“大概其”,是普遍存在于历史当中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概其”,历史才能有弹性、有活力。

而史料中的其他部分,也如这些数字一样,并不仅仅是它表明呈现出的意义。在走访农民的过程中,高王凌老师发现,一些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口述者,会把曾经的历史讲成文学作品。而现在留存的文学作品中,也隐匿了中国人千年未变的精神和人性。课上课下,高老师都多次提到,《阅微草堂笔记》不可不读。在书中,会有些狐仙作祟的故事,而因为这些狐仙拿捏到位,破坏力并不强,也未见被驱逐。因此,高老师悟到了中国人行为中对于“度”的自我考量。“集体经济时期农民的‘反行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终于有意无意造成了一种‘不胜不负’的局面,成为一个‘维持会’。即令包产到户改革获得成功,我们也很难说是‘谁战胜了谁’。”

做学问是为了什么呢?高老师认为,不仅仅是学问本身。他曾经说一些学者,“生活在自己‘学术’小圈子和‘书本’的小天地里,离开单位,就好像一切都跟他藐不相干,无所谓了。”于此他是反对的。钱穆是高老师极为推崇的一位历史学家,他曾经说过:“孟子意见,天地间一切道理,本由人心展衍而出。如人有恻隐之心,推广出去便成仁的道理。人有羞恶之心,推广出去便成义的道理。”因此学问做到最后,做的便是“人心”,便是“洞察力”与“通达”。

章学诚的言论也时常被高老师提及:“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古人专门之学,必有法外传心”。我想,这些对于“超越”之后的历史的追求,所反映的是一个历史学人的现实关怀。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做学问的目标,也许就在这种“下学上达”“不明不白”之中了吧。正如高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真理,也可能须到那以外去寻找。历史学,不是为了寻求什么“标准答案”、(或已逝事件的)“正确路线”的。历史学的功用,不在那里。我们的任务只是恰当的解读那些“当事人”、“决策者”的思想想法,以求进一步解读那个时代和那些个问题。当然,这里只是一种解读,或许,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检视这一段历史。[注]高王凌:《超越史料学派》,第63页。

后记

从高老师去世时,我动意要写些东西,到这篇稿子完成,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拖拖拉拉,并不是我一贯的做法。因为书总是不忍快读,好似看完了,就再也没有了似的。我应该不是一个好学生,既没有犀利的文笔,也没有深刻的洞察,只是在我的位置,说一些学生的话吧。“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读书时,我还能时时忆起高老师讲这些话时的神色,这便是我所见到的,这一段的历史。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707/602.html



上一篇: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向度
下一篇: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推进中国当代史的教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