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历史思考现实思考理论思考(5)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 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最高层面的要求是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思考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以抽象性为主要特点,在具体的、实在的、经验的基础上,

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最高层面的要求是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思考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以抽象性为主要特点,在具体的、实在的、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概念、范畴等基本元素,透过历史现象剖析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以理论形态将认识成果固定下来。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理论思考,是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历史认识进行理论抽象的工作;是把党的经验所透射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是把历史本质和规律加以理论表述,使其能够转化为党的工作的理论指导的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抽象力是理论思考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工具。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这里的“抽象力”就是指理论思考所运用的理论抽象思维方式。只有借助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规律过程和真正价值,实现内在的“具体”。这是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具体来讲,科学抽象是沿着两条道路进行的:“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1页。,认识从“完整的表象”开始,借助于抽象力,由感性具体上升为理性抽象,但这时候还没有揭示出对象整体运动的规律;“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1页。,即从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实现多种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揭示对象整体运动的规律,达到认识的整体性升华。就中共党史研究而言,在“第二条道路上”,我们可以找到理解历史的“原始的方程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53页。,“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页。,进而让“死去”的历史“复活”,使过去的历史资料重新“开口说话”。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抽象力的典范。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马克思从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象出社会历史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具体再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矛盾,构建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为例。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7页。因此,马克思在研究大量经济的、历史的和理论的资料基础上,抓住了“资本”这个“普照的光”,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在论述资本的时候,马克思又在纷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首先抓住了“商品”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这一最普遍、最基本、最能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素,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进而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并以此为理论逻辑的起点,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这里,马克思所运用的方法,是适合一切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感性的、具体的历史知识,只直接反映历史的现象,还不能认识历史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有运用概念、范畴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统一起来,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历史内部,抓住核心问题和基本要素,将历史的各种条件、因素、个体、局部等联系起来,将内部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从历史发展中说明原因与结果、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个性中发现共性,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预示历史发展将开辟的前进道路。这种对历史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系统化、完整化,并以理论形态加以表述,才达到了对历史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的认识。这些,都不是一般地说明历史是什么,而是深刻地说明历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一般地说明历史从哪里来、是怎么走过来的,而是深刻地说明历史为什么这样走,还将向哪里去。

就中共党史研究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很好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就理论思考的角度来看,对历史作表面化、一般化叙述的作品多,有分析、有观点、有理论深度的著作还少了些;堆砌史料、罗列文件的多,抓住历史的核心要素、科学地具体再现历史真实、揭示历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还少了些;进行个案研究、微观研究的日益丰富,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过分执着于历史的细枝末节和琐碎考证,缺失宏观背景、缺少理论关怀、缺乏问题意识,历史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这些都是应该下力气解决的。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409/521.html



上一篇: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的动力机制研究
下一篇: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当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与拓展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