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文学与非虚构的密切关系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1945年,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入侵东南亚之时,中国政府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后派出了20余万军队,以“中国远征军”的名义前往缅甸作战。那不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1945年,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入侵东南亚之时,中国政府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后派出了20余万军队,以“中国远征军”的名义前往缅甸作战。那不仅是中国近当代史上的伟大壮举,在当时更是事关中华民族安危的战略举措,也使得世界各国真切地感受到了积弱已久的中国正在奋起,并在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云南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组建、出征、进攻、败退、再进攻,并最后夺取胜利的基地(怒江以西还是重要战场),存留的史实也就很多。

我在1950年初,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云南后,60余年来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在各地行走,接触了不少当年参加过中国远征军、战后流落于滇西南边地的官兵;出于多年从事新闻、文学工作的职业敏感,对当年远征缅甸的往事也就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只是那段史实从前还是写作的禁区,从而一拖几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与这方面题材有关的写作,并于1999年7月在北京出版了以腾冲之战和慰安妇的悲惨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孤城日落》。但是小说与纪实文学不同,即使是字数较多的长篇小说也只能围绕着一条较完整的主线构成的故事和几个虚构的人物来写;如果要全面、具体、真实地反映战争的全过程,还得采用非虚构文学体裁,严格依照战争的进程来描述众多参与了那场大战的各式人物在战争中的得失,才能够较翔实地再现那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战。

于是我又经历了近10年的思考、补充素材,2009年8月在上海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但是那部作品的题材仅仅局限于在国内的滇西战场,远在缅甸的作战、印度的屯兵,却因为涉及的人物、事件更多,战场也更广阔,而迟迟没有动笔。

我也明白,只有把中国远征军在缅印战场、前后历时三年半的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事件写出来,才能较完整、深刻地反映中国远征军的征战全貌。于是又在2005年12月1日开始了这部《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的写作。近十年间,前后经过七次大的修改,才在2015年2月定稿。

纪实文学虽然排除了小说的虚构与想象,但是仍然属于文学的范畴,如何读来生动、感人?作家仍然要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文学技巧来安排大至全书,小至章、节的结构,寻找、筛选能够丰富人物、事件、情节的素材。

我从多年的写作经验中深刻地体会到,任何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情节,都是来自于生活;如果能在生活中用心寻找,同样能把非虚构性作品写得既真实又感人。所以这些年,我对这部《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时断时续的写作,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不单纯是对文字的精心修饰,更多的是对史料的补充与核实,由于史料的增删而带来的结构的调整,行文的变化……

这虽然很麻烦,很累人,但是写作重大历史题材的非虚构文学又不得不如此。忙累之后,见书稿内容日益丰富、厚重,却是很愉快。

过去对文学作品分门别类时,还没有“非虚构文学”这一提法,而是把描述真人真事的作品,笼统地列入“报告文学”这一范畴。文学辞典的编撰者们是这样阐述“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是叙事性散文的一种。也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要求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而又必须用文学的方法形象生动地予以描述。

但是,我从非虚构文学写作的实践中来看,用“报告文学”来概括写真人真事的一切作品,是不够准确的;那些过去了许多年,并不具有新闻性,又必须是真实地书写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作品,怎么能列入“报告文学”中?而且那些重大事件中,众多性格复杂的人物,生动、丰富的情节,也不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式的简捷手法所能承载的。

因此,我也在不断地思考:一部长达四五十万字的纪实性作品,怎样才能不陷入冗长、啰嗦、枯燥的叙述中?作品的篇幅越长,越要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人们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这就要求作家在掌握了大量素材以后,在既不违背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的同时,多方寻觅、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细节、故事,并注重作品的结构,以求能统揽全局。

一提到塑造人物、描述故事,就会使那些习惯于通讯、速写、特写式写作的人联想到这是否在用小说的手法来虚构?甚至指责敢于在非虚构文学中使用文学技巧的作家涉嫌编造。但是生活中又确实是充满了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物,特别是那些时间长、跨度大,人物众多,过程复杂的重大事件,更是故事多、人物性格复杂。所以作为纪实文学作家虽然不能虚构人物、编造故事,却要擅于发现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围绕着他们产生的故事。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408/514.html



上一篇:西流为打结的历史松绑
下一篇:国殇新义的赋格熊育群己卯年雨雪的文化蕴含解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