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当代历史(5)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北欧国家的实践及其制度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最为成功的制度形式。挪威科研委员会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对北欧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

北欧国家的实践及其制度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最为成功的制度形式。挪威科研委员会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对北欧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注意到北欧国家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能使集体主义和自由平等的原则相平衡。其资本主义制度维持慷概的社会福利制度,政府节制资本摄取高额利润,保证劳动者和资方集体协商的权利和较低的失业率。北欧以外,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实践了福利国家的原则和制度。然而由于西方经济的相对衰落,这种福利政策正在失去经济基础。智利学者涅韦斯·富恩萨利达和卡罗·富恩萨利达声称1945年以后的资本主义正随着信息经济的崛起而走向尽头。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就认为世界正走向新的社会。2008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尼古拉·萨科齐在土伦发表讲话,宣称到了“重建资本主义”的时候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分析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以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公平和对公正社会的展望为特征的。在美国,不平等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趋势,美国超过一半的收入和利润被控制在1%的人手中。?金融危机削弱了“华尔街模式”的吸引力。法国学者亨利·佩纳—吕伊也声称世界正在进入“资本主义的第三个时期”。?

注释:

①苹果公司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就是一例。苹果公司把制造产品外包给中国的富士康,在售价达299美元的终端IPhone中,富士康仅获得约9美元的利润。美国消费者花在中国产品上每1美元中,平均大约55美分用于支付在美国的服务。见约翰·李:《崛起的中国影响力有限》,载《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011年10月12日。

②见法国《世界报》网站,2012年7月14日。

③见澳大利亚前总理弗雷泽:《奥巴马手中的中国牌》,世界辛迪加网站2012年7月11日。

④据法新社伦敦2011年12月26日电。

⑤柯兰奇克:《创新的长征》,载美国《商业周刊》,2012年7月8日。

⑥约瑟夫·奈:《别再单干——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但世界上的问题只能由各国共同解决》,载德国《时代》周报,2009年1月8日。

⑦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2012年3月24日文章《请不要走——几本乐观与恐惧杂陈的书籍》。

⑧佩普:《帝国的衰落》载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2009年1-2月号。

⑨瓦因:《睡莲战略》,载西班牙《起义报》,2012年7月18日。

⑩绍罗斯:《解决欧债危机需要节约和注资两步走》,载德国《明镜周刊》,2012年2月13日。

?见英国《卫报》2011年11月11日文章。

?布鲁克斯:《关于资本主义的辩论》,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2年7月17日。

?马丁内斯:《北欧模式战胜掠夺式资本主义》,载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2012年3月3日。

?富恩萨利达、富恩萨利达:《资本主义:现实与前景》,载阿根廷南南网站,2012年7月4日。

?奥迪耶:《马克思的侵袭》,载法国《世界报》,2011年4月6日。

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文化、思想和学术的全球化正以人类不可抵抗的速度改变我们生存的方式。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跨国公司和资本家带来高额利润,①另一方面也使发达国家的产业外包,制造业日益空虚,相对经济实力降低。数字革命降低了通讯成本,而且使国际国内的政治更加透明。权力正加速从国家脱离,民众监督和参与政治的门槛大大降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30年全球趋势》报告称技术革命、转基因技术的普及、3D打印机、人工提高大脑功能和克隆技术等将改变国际关系。②3D打印机的发展将可能给世界带来第三次产业革命。机电设备正出现所谓“开源软件”(如安卓系统)和“开源硬件”,技术先进的国家将难以长期垄断先进技术。开源硬件可以集全球互联网网民(包括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之力,在网上众志成城,设计新产品。这种方式突破了技术发明的国家樊篱。70年前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建立起来的体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变革的力量正冲击这个架构。互联网把全球连为一体,信息的数字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和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生产的方式。该体系的主导国家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很明显,美元占国际外汇储备的比例已从85%下降到60%。亚洲崛起了,西方500年的霸权历史正在终结。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4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20%,外汇和黄金储备占全球近一半。2011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6%,而7国集团(美、日、德、法、英、意、加)仅为9%。美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仍是世界第一,但其他国家,尤其是中、俄也在致力于寻找方法限制华盛顿在国际体系中行使霸权。西亚和北非的社会动乱和制度变迁正以难以臆测的方式改变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政治发展的潮流。一、西方实力的相对衰落过去30年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化,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在全球流通更加自由,制造业在全球形成了更加细致的产业分工链条,生产也进一步自动化。另一方面,信息数字化改变了人类记忆和思考的方式。大量的科学知识、技术信息、历史档案文献、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也被数字化,并存在于互联网。了解怎样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关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1500年以来,西方逐步构建起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用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获取核心国家同边缘地区贸易的超额利润,使西方保持很高的生活水平。从一战前争夺殖民地可看出边缘地区对西方核心国家的攸关利益。通过帝国主义战争和侵略,发达国家以政治和军事手段控制落后国家的市场和商品定价,赚取高额利润。发达国家也通过战争摄取巨额战争赔偿。二战之后,西方仍旧能够借助其教育体系,创造知识和技术发明方面的优势,出售高技术商品,获取高额利润,维持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活水准。经济全球化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外包制造业,在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设厂,新技术得以迅速扩散,新兴国家很快吸收、复制和本地化西方技术,并第二次创新。西方利用新技术赚取高额利润的空间大幅缩小。虽然发达国家通过控制知识的生产和流通,继续掌控世界经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技术人员和含新技术的商品的全球自由流通,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发达国家依赖技术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代社会中,资本的作用也在降低,新知识和技术信息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增大。但是,技术和技术创新的迅速传播意味着一项重大科技发现已经不足以使一个国家凭借这一优势独霸世界几十年了。资本的充裕和在全球基本自由流动也使资本的筹措相对容易。资本的拥有者变得多样化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养老保险基金提供了超过一半的可利用的投资资本。经济的全球化给西方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为降低成本,不断把生产外包。富国的简单劳动工资是穷国的10倍左右。在美国,大型企业在本土投资日益减少,在世界其他地区投资设厂日益增多。产业的全球化造成工业生产向亚洲、拉美、非洲的边缘地区转移。美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21%下降到2011年的11%。西方的制造业就业普遍受到自动化和外包的双重打击。西方经济实力的衰落可以从中美两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看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不断增加在全球产出的比重,到2000年达到顶峰。2006年,美国占全球产出的28%,中国仅占6%。布什政府执政8年是美国经济实力逐步衰落的时期。200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比克林顿时期下降几乎50%。克林顿时期年均增长率为3.7%,布什时期,年均增长率2.2%。到20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近1/4。这是美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率不平衡的结果。美联储的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美国的资产净额已经缩水40%,降至1992年的水平。③日本的经济也出现问题,日本的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日本曾擅长进口原材料,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转向出口零部件,在海外组装成品的模式。2011年日本沦为贸易逆差国,进口比上年增加了12%。大家电厂商在数码家电生产领域持续亏损。技术转移和新兴国家的技术追赶使日本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以多媒体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件液晶面板为例,目前,产自中、韩的零部件在品质上已不逊于日产品。2012年,松下、夏普预计采用自产液晶面板的比例降至30%以下。2012年,日产的一辆商用车型中,200多种零部件为韩产,占成本总价的20%以上。日本人甚至开始重新定义“技术实力”,认为技术实力也包括以低成本制造高品质产品才是真正的技术实力。西方经济过度负债,2012年,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和GDP之比达到233.1%。二、他者的崛起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以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的原则为特征,它反对过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不平等贸易原则和重商主义,结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过去20年间,世界商品生产的重心经历了一个从西方转向东方,或者新兴国家的过程。1750年,3/5的世界人口和世界生产集中在亚洲。1900年的欧美完成工业革命后,亚洲就只占世界总生产的1/5。预计到2040年,亚洲在世界上的比重将接近其历史最高水平。约瑟夫·奈称之为“亚洲的回归”。美国《时代》杂志主编称之为“他者的崛起”。2011年,总部设在伦敦的英国智库CEBR公布的世界经济排行榜上的十大经济体的顺序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巴西、英国、意大利、俄国和印度。该中心预计2020年的排名是:美国、中国、日本、俄国、印度、巴西、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④三个非欧的新兴经济体已跻身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中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末叶以来世界历史最重要的事件。近代以来,中国曾两次融入世界经济。第一次是1840年以后到一战,以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未能完成为结局。最近这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以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和经济总量的飙升为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起,为支持中国对抗苏联和经济改革,美国连续多年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为中国的商品敞开美国市场。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此时恰逢发达国家产业外包浪潮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转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逐步缩小。全球商品供应链由东向西转移,中国成为吸引发达地区,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借助美国给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中美形成了互惠贸易的关系。中国除劳动力成本优势外,基础设施良好,吸引了大量海外的投资,市场巨大也是吸引美国和其他发达地区外资和产业转移到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同美国建立的经济关系给当代世界产业和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美国从中国低价进口的商品中获利,又促使美国向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转移。这种模式被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纽约州立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斯彭斯称之为“中美连体婴”。过去30年,中国以轻工业和电子装配为龙头的出口产业年增长17%。2011年,中国制造的船只占全球市场的41%。重工业(其中机械制造约占2/3)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29%上升到2011年的38.7%。中国的建筑机械工业将很快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该行业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出口大国。中国的光伏电池产业把西方生产商挤出市场,德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世界市场份额几年来已从超过20%降到目前的6.7%。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则飙升至57%。世界十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有8家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中国是世界头号出口国和最大的汽车和手机市场。中国和印度、巴西的国防预算已可位列世界前十名。技术和知识在世界上传播的速度加快是造成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缩小的深层次原因。30年来,外国在中国投资建厂连带的技术转移和中国按照国外标准加工出口贸易商品,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成套生产设备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是惊人的。2000年,美国的机算计销量相当于中国的3倍,网民是中国的5倍,宽带接入量是中国的40倍。到2012年,中国在这些领域几乎都接近美国。虽然美国人均水平仍旧领先于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5倍于美国,因此中国能够利用尖端信息技术的人的总数大于美国,中国知识经济的规模就比美国大。20世纪后半叶,欠发达国家为追赶先进国家采纳的发展战略有“计划经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等模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背景。一些学者把经济腾飞的新兴国家,尤其是巴西、印度和中国等金砖国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创新性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中,政府控股或国有的大型公司结合独立管理模式和政府资源,尤其是产品销售等多方面的便利,其规模日益扩大。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技术创新型公司,作用巨大。例如巴西政府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奖励、贷款和补贴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巴西已经在从航空和清洁能源等一系列产业里创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支线飞机制造商。国有的巴西石油公司积极发展深海钻探技术,并与该领域的国际大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竞争。目前,巴西石油公司在深水勘探、采油和精炼技术上与一流的西方大公司技术相比并不落后,而且在创新上不逊于欧美大公司。这些技术创新型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对欧美企业造成巨大的挑战,而且有把跨国公司挤出国内市场的趋势。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进步使巴西在2011年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长期以来,国家资本主义被认为不利于创新,因为它被认为不利于国家控制。金砖国家的经验表明并非如此,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利用国家的力量和杠杆推动被国家列为重要的经济部门的技术创新,创建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公司。中国的不少国有企业把外国技术本土化,它们通过模仿、复制和再创新,消化引进的外国先进技术,逐步成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国际企业。创新型资本主义带有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政府拥有大型国有企业。但前者大力引导企业向新兴产业发展。这种模式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或者是原来发展中国家采用的“进口替代战略”模式。柯兰奇克称之为“新兴资本主义”。⑤国有公司现在控制着世界上大约90%的石油。预计到2015年,国有财富基金将控制约12万亿美元资产,远超民间投资者。2004年到2009年,120家国有公司登上了“福布斯”世界大公司排名榜;同时,250家私营公司退出了排行榜。过去十年,非洲的科技型人才同有全球眼光的资本家联手发动了一场经济发展的思维革命,提高了非洲的经济业绩。2001年到2010年,世界上10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有6个在非洲。IMF预计,2011年到2015年,将有7个在非洲。技术对非洲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移动电话带来通讯革命,互联网打破了非洲的封闭状态,近年来世界市场上农矿产品价格的升高也是原因。三、国际关系体系结构的变化国际关系体系中力量平衡的重大改变常导致动荡与冲突。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认为,实力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目标可以支配的总体资源,尤其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的实力,包括经济生产能力、财富、技术和人口规模等指标。它们制约着一个国家可以选择拿出多大比例的生产能力来创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相对于潜在对手的经济规模将最终决定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势力范围。因此大国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相对的经济实力。在约瑟夫·奈眼中,当今世界权力的分配上,军力上仍旧是美国占压倒优势的单极世界;经济上,则是以中国、日本和欧洲为主要角色的多极世界。再下层则是脱离国家控制的跨国的经济政治集团。跨国公司转汇的资金的数量超过大多数国家的预算。⑥近十年来,美国经济处在相对衰退中,是大部分学者所注意到的事实。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负担,不断增加的政府债务,国内经济疲软,使美国在这个知识和技术迅速传播的世界中付出代价。2000年到200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下降7.7个百分点。2008年,美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23.1%。中国的经济增长了144%,这种增长使中国具有制衡美国的经济力量。布热津斯基在《战略与憧憬——美国的全球实力的危机》一书中,认为美国经济规模巨大,企业和大学仍旧具有创新力。但美国处在滑向 “系统性退化”的危险中。这是由于美国国内政治僵持,在国外错误地强行树立敌人(如伊拉克),并发动单打独斗的费力战争。他主张美国应认识到潜在的真正对手,推动西方扩大,对亚洲大国形成制衡。⑦可以发现,最近10年来,世界正经历第三次政治经济重心的重构。第一次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崛起;这最近一次以20世纪末叶以来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非西方地区再次与欧美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为特征。1918年,美国的经济力量和工业生产能力接近英国和日本的总和,但当时美国并没有立即寻求军事霸权,而是拒绝卷入世界事务。1945年以后,美国主导建立了战后世界秩序,并确立了霸权。美国维持全球储备货币,保卫海上贸易,并为主要国际组织机构提供担保。过去70年间,美国资助和操纵了世界上管理国际事务的主要机构。美国所建立的系统规范及各种机构具有同化对手的能力。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融入现存国际关系体系的结果。正是在美国主导并维持的世界体系内,中国崛起,并改变了体系内的经济力量对比。美国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受到制衡。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把这种发展称之为“异己者的崛起”,他认为这些国家同美国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也不接受美国制定的规则。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认为美国经济在全球所占的份量减少是既成事实,必须重新调整美国的大战略,以防止美国全球地位的加速衰退。⑧实力正衰退的国家有可能依然按照霸主思维来行动,甚至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来巩固地位。曾在克林顿政府中任职的研究国际关系的教授查尔斯·库普钱在《无人知道的世界》一书中认为有史以来世界将没有全球监护国。欧美实力相对衰落,新型国家将主导世界。西方缺少过去成功推行自由民主制度的那种强盛的实力,而不得不寻求形成一个包容其他国家的新的国际秩序。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罗伯特·卡根在《美国打造的世界》一书中,也主张美国不要失去捍卫其在二战后建立的自由秩序的力量和意愿,失去霸权者后的世界中,各国会兵戎相见。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大,但他对抗其他国家联盟的能力正大幅削弱。冷战时期苏联的GDP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从未形成美国那样的规模,但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中达到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的水平。中国的崛起给周边国家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的担忧或想象中的威胁,给美国重返亚洲提供了机会。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宣布把外交重心转向亚洲。奥巴马中国战略的设计者杰弗里·巴德在《奥巴马与中国崛起》一书中,鼓吹实行库普钱所主张的那种接触与遏制的微妙结合的对华战略。华盛顿正在中国周边建立遏制中国的地区性同盟关系。美国增加与其旧有盟友的安全关系,并和亚洲的新盟友建立伙伴关系。华盛顿正在推行的旨在使太平洋两岸经济进一步自由化的贸易协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谈判也不包括中国。美国显然正在采取措施维护其在世界和亚洲的优势地位,它通过重新配置和集中该地区的资源来适应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举措让其地区盟国变得胆大妄为,同时又使中国变得孤立无援,亚太地区陷入内部安全日益紧张恶化的危机之中。美国对中国的崛起的反应就目前来看是一种基于维护美国至上的国际秩序的直接和本能的反应,而不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它从前几届美国政府的容纳中国的政策退回到冷战时期遏制中国为主的政策。美国在其经济实力正在衰退的时代,在全球尤其是在亚洲建立更多的小型军事基地,即所谓“睡莲”,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快速反应或大规模部署部队的前哨基地。美国目前在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中以各种方式维持着大大小小的约1000个基地。⑨这些“睡莲”有可能鼓励所在国家同美国潜在的敌人对抗。四、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2008年以来,欧美资本主义正遭遇一场制度性的危机。这场危机的重要表现是制造业外迁,金融危机,政府债务膨胀,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工业革命较早实现的国家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好几个国家几乎财政破产。乔治·绍罗斯称之为“国家破产”。⑩欧美金融危机源于西方经济和金融活动的过度自由化。尤其美国,生产领域以外的金融投机和金融管理活动赚取利润的活动过度发展,投机家疯狂追求利润和拒绝监管。复杂的金融产品也带来不可控制的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类似2008年的“次贷危机”那样的金融风暴。雷曼兄弟公司所代表的大型金融投资公司的破产就是一突出例子。一些人如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谢默斯·米尔恩认为这是由于冷战的结束摧毁了西方的意识形态的主要竞争对手,资本主义于是便缺少压力和自我管制的动力。另一些人则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痼疾。2009年,英国《卫报》对27个国家的民意调查表明,近1/4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有致命的缺陷。?奥巴马为求连任,也在攻击资本主义的逻辑,包括产业“外包”和“金融把戏”。?资本主义自确立以来已经历两个发展阶段,而且资本主义具有独特的恢复和适应能力。当前西方似乎正向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转化。20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可以称之为“原始资本主义”。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福利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福利国家的实践在北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源于20世纪初。那时,工人阶级同资本家的冲突加剧。英国的工党和北欧的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开始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同现实政治相结合,设想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瑞典社会民主党曾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主张生产资料国有化,以此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20世纪20年代,瑞典社会民主党曾三次单独执政,但在国有化上并未得到民众的支持。1926年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尼尔斯·卡莱比开始进行理论重构。他认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取消资产阶级对财产和权力的垄断。这可以通过立法对私人所有制进行限制,并且尽可能提高公共部门和其他形式的集体所有制,还可以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资本利润重新分配,增加公共财产积累。20世纪30年代,瑞典社会民主党按卡莱比的功能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改革。1932年以后,社会民主党开始长期执政,通过立法保证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同资本家谈判的权利。政府鼓励工人同资本家集体协商,达到利益分配的最佳平衡。北欧福利资本主义的模式有深厚的文化传统。16世纪起,在北欧盛行的新教伦理就宣称社会应当建立在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北欧国家的实践及其制度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最为成功的制度形式。挪威科研委员会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对北欧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注意到北欧国家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能使集体主义和自由平等的原则相平衡。其资本主义制度维持慷概的社会福利制度,政府节制资本摄取高额利润,保证劳动者和资方集体协商的权利和较低的失业率。北欧以外,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实践了福利国家的原则和制度。然而由于西方经济的相对衰落,这种福利政策正在失去经济基础。智利学者涅韦斯·富恩萨利达和卡罗·富恩萨利达声称1945年以后的资本主义正随着信息经济的崛起而走向尽头。彼得·德鲁克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就认为世界正走向新的社会。2008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尼古拉·萨科齐在土伦发表讲话,宣称到了“重建资本主义”的时候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分析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以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公平和对公正社会的展望为特征的。在美国,不平等依然存在,且有加剧的趋势,美国超过一半的收入和利润被控制在1%的人手中。?金融危机削弱了“华尔街模式”的吸引力。法国学者亨利·佩纳—吕伊也声称世界正在进入“资本主义的第三个时期”。?注释:①苹果公司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就是一例。苹果公司把制造产品外包给中国的富士康,在售价达299美元的终端IPhone中,富士康仅获得约9美元的利润。美国消费者花在中国产品上每1美元中,平均大约55美分用于支付在美国的服务。见约翰·李:《崛起的中国影响力有限》,载《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011年10月12日。②见法国《世界报》网站,2012年7月14日。③见澳大利亚前总理弗雷泽:《奥巴马手中的中国牌》,世界辛迪加网站2012年7月11日。④据法新社伦敦2011年12月26日电。⑤柯兰奇克:《创新的长征》,载美国《商业周刊》,2012年7月8日。⑥约瑟夫·奈:《别再单干——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但世界上的问题只能由各国共同解决》,载德国《时代》周报,2009年1月8日。⑦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2012年3月24日文章《请不要走——几本乐观与恐惧杂陈的书籍》。⑧佩普:《帝国的衰落》载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2009年1-2月号。⑨瓦因:《睡莲战略》,载西班牙《起义报》,2012年7月18日。⑩绍罗斯:《解决欧债危机需要节约和注资两步走》,载德国《明镜周刊》,2012年2月13日。?见英国《卫报》2011年11月11日文章。?布鲁克斯:《关于资本主义的辩论》,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2年7月17日。?马丁内斯:《北欧模式战胜掠夺式资本主义》,载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2012年3月3日。?富恩萨利达、富恩萨利达:《资本主义:现实与前景》,载阿根廷南南网站,2012年7月4日。?奥迪耶:《马克思的侵袭》,载法国《世界报》,2011年4月6日。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0/1227/402.html



上一篇:《中国蚕业史》书讯
下一篇:一部《资本论》的中国传奇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