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当代历史(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本的经济也出现问题,日本的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日本曾擅长进口原材料,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转向出口零

日本的经济也出现问题,日本的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日本曾擅长进口原材料,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转向出口零部件,在海外组装成品的模式。2011年日本沦为贸易逆差国,进口比上年增加了12%。大家电厂商在数码家电生产领域持续亏损。技术转移和新兴国家的技术追赶使日本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以多媒体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件液晶面板为例,目前,产自中、韩的零部件在品质上已不逊于日产品。2012年,松下、夏普预计采用自产液晶面板的比例降至30%以下。2012年,日产的一辆商用车型中,200多种零部件为韩产,占成本总价的20%以上。日本人甚至开始重新定义“技术实力”,认为技术实力也包括以低成本制造高品质产品才是真正的技术实力。西方经济过度负债,2012年,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和GDP之比达到233.1%。

二、他者的崛起

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以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的原则为特征,它反对过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不平等贸易原则和重商主义,结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过去20年间,世界商品生产的重心经历了一个从西方转向东方,或者新兴国家的过程。1750年,3/5的世界人口和世界生产集中在亚洲。1900年的欧美完成工业革命后,亚洲就只占世界总生产的1/5。预计到2040年,亚洲在世界上的比重将接近其历史最高水平。约瑟夫·奈称之为“亚洲的回归”。美国《时代》杂志主编称之为“他者的崛起”。2011年,总部设在伦敦的英国智库CEBR公布的世界经济排行榜上的十大经济体的顺序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巴西、英国、意大利、俄国和印度。该中心预计2020年的排名是:美国、中国、日本、俄国、印度、巴西、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④三个非欧的新兴经济体已跻身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

中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末叶以来世界历史最重要的事件。近代以来,中国曾两次融入世界经济。第一次是1840年以后到一战,以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未能完成为结局。最近这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以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和经济总量的飙升为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起,为支持中国对抗苏联和经济改革,美国连续多年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为中国的商品敞开美国市场。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此时恰逢发达国家产业外包浪潮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转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逐步缩小。全球商品供应链由东向西转移,中国成为吸引发达地区,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

借助美国给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中美形成了互惠贸易的关系。中国除劳动力成本优势外,基础设施良好,吸引了大量海外的投资,市场巨大也是吸引美国和其他发达地区外资和产业转移到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同美国建立的经济关系给当代世界产业和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美国从中国低价进口的商品中获利,又促使美国向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转移。这种模式被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纽约州立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斯彭斯称之为“中美连体婴”。

过去30年,中国以轻工业和电子装配为龙头的出口产业年增长17%。2011年,中国制造的船只占全球市场的41%。重工业(其中机械制造约占2/3)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29%上升到2011年的38.7%。中国的建筑机械工业将很快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该行业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出口大国。中国的光伏电池产业把西方生产商挤出市场,德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世界市场份额几年来已从超过20%降到目前的6.7%。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则飙升至57%。世界十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有8家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中国是世界头号出口国和最大的汽车和手机市场。中国和印度、巴西的国防预算已可位列世界前十名。

技术和知识在世界上传播的速度加快是造成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缩小的深层次原因。30年来,外国在中国投资建厂连带的技术转移和中国按照国外标准加工出口贸易商品,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成套生产设备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是惊人的。2000年,美国的机算计销量相当于中国的3倍,网民是中国的5倍,宽带接入量是中国的40倍。到2012年,中国在这些领域几乎都接近美国。虽然美国人均水平仍旧领先于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5倍于美国,因此中国能够利用尖端信息技术的人的总数大于美国,中国知识经济的规模就比美国大。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0/1227/402.html



上一篇:《中国蚕业史》书讯
下一篇:一部《资本论》的中国传奇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