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近十年霍小玉传研究综述(3)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综合来说,《霍小玉传》相关研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不仅对人物表面形象进行解读,亦挖掘其深层性格乃至人格,同时选取多样研究角度,与类似作品进

综合来说,《霍小玉传》相关研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不仅对人物表面形象进行解读,亦挖掘其深层性格乃至人格,同时选取多样研究角度,与类似作品进行比较,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于前人研究基础上开拓了全新视野,亦给予后来研究者有价值的参考。

三、主题意蕴探讨

通过爬梳过去十年间的《霍小玉传》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霍小玉传》方方面面的探究迭出,其中不乏对立思想的交锋与博弈,而在这些碰撞中,可以明晰地看到作品的主题内涵。

综括目前学者们的一些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将主题意蕴研讨方向分为三类:其一,社会底层女子被压迫的悲剧人生;其二,揭示了贫富阶级的矛盾;其三,批判了热衷功名而灵魂肮脏的知识分子。

这些研究观点都极其深刻,对社会文化制度作了深度剖切。周承铭的观点较为全面。他认为,小说展现的是人性中矛盾而多面的主题,而“人性主题才是小说的真正主题,其思想价值在于教谕人们全面认识人的品格和行为”。因此,他将《霍小玉传》的主题意蕴归结为四方面:“揭露了封建文人轻视和践踏妇女的罪恶,反映了封建时代一部分进步文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揭示了‘礼’与‘情’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礼教害人的残酷现实;揭示了市民阶层对现实社会的一定超越,反映了唐代市民思想解放的程度;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事实婚姻的漠视,反映了‘始乱终弃’悲剧不断上演的社会根源。”该研究代表着之前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对文本背后的深层次把握得较为精准。

四、研究不足

通过爬梳分析,可以发现近十年来《霍小玉传》的研究成果较为瞩目,其中不乏高度学术价值的论著。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存些许不足之处,笔者通过思考,试罗列一二。

首先,通过检索文献,可发现存在重复研究的状况,且多聚焦于人物形象话题。尤其是在霍小玉形象问题上,多篇文献论述其痴情而不幸的生命历程,一些研究流于表面,深度不够,角度单一。跨学科研究不失为一种解决思路,除已有的历史学、心理学等,还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综合考察。

其次,创作问题仍需精进挖掘。文本由作者写就,文本常常能表现作者的意志与情感倾向,投射作者的生平履历。西方文论里有“作品与作者”“作品与读者”“作品与世界”的考察角度,任何作品无论何体裁都或多或少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其所经历的人事物常常在作品中有迹可循。因此,解读《霍小玉传》文本可以从作者蒋防生平着手。问题在于,蒋防生命行迹乃至交游资料较为稀少,其卒年问题尚不明朗,因此,对历史材料的发掘、搜集、论证,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拓宽研究角度。

最后,近十年研究更关注作品本身,兼有延续聚焦创作动机等文本外围问题。《霍小玉传》作为唐传奇名篇,故事凄美哀绝,有极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事实上,对于《霍小玉传》的态度除了激赏,也要看到作品的不足之处。可举一例说明:作品结局是霍小玉死后化作厉鬼,报复李益,使他之后的爱情坎坷。李益难以再获幸福情有可原,但与李益后来交好的其他女性确是无辜的,卢氏、小妾都因霍小玉的报复而痛苦,这表现了作品的局限性。解读这一局限性可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入手,还需进一步研究。

结 语

文章爬梳近十年(2010—2020)间《霍小玉传》的相关研究,发现研究景象较为繁荣,多角度而宽视野,其对于文本的内外围解说都较为透彻;同时,也能发现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提供了一些个人思考,以资学界参考。展望未来,相信《霍小玉传》研究定会迈上新台阶。

[1]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方坚铭.作为爱情悲剧和作为爱情悲剧和攻击型传奇作品的《霍小玉传》[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4] 卞孝萱.《霍小玉传》是早期“牛李党争”的产物[J].社会科学战线,1986(2).

[5] 王胜明,吴文静.为“负心汉”李益“平反”[J].中州学刊,2014(3).

[6] 李军,刘延琴.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新解[J].渭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1).

[7] 张旭光.对《霍小玉传》的多重阐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

[8] 张娇靖.评析传奇精品《霍小玉传》[J].小说评论,2012(S1).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708/605.html



上一篇: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综述
下一篇: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