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近十年霍小玉传研究综述(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人对霍小玉的人物性格提出不同意见,曹琦认为霍小玉缺乏自信;郭金艳通过对霍小玉性格上的分析,将其归为“柔弱与刚硬之两面性”。这些观点都挖

有人对霍小玉的人物性格提出不同意见,曹琦认为霍小玉缺乏自信;郭金艳通过对霍小玉性格上的分析,将其归为“柔弱与刚硬之两面性”。这些观点都挖掘出霍小玉的自卑、幼稚等不利性格,揭示了这些不利性格对悲剧命运的负面影响。

然笔者认为,对于霍小玉人物形象的研究不必拘泥于文本,在字里行间玩味性格乃至情感,而可以从中跳脱出来,从其他学科入手,深化人物形象的认知。笔者的思路是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霍小玉的爱情悲剧。上海交通大学人类学教授叶舒宪先生曾出版《玉石里的中国》一书,详备论述了古中国的玉石文化。“玉”代表着宁静、洁白、温吞等美好之词,除了外在情态,因其质地坚硬,“玉”亦是温柔与坚强并存的象征。“霍小玉”以玉为名,似乎暗证了她兼具柔情与坚韧的形象。而“玉”陷入泥淖,终究破碎,何其讽刺。如此解读能够帮助感受全作的悲剧意蕴。

除此之外,古中国玉石文化的驱动要素是玉石神话信仰,其基本信条是:玉代表天,天也就代表神,神能代表永生不死。而霍小玉却郁郁而终,化为厉鬼,这似乎有一定指示意味,又能体现因果报应的佛家思想。从鬼神观的视野放眼,能获得一定的启发。这仅为初步思路,还需进一步研讨,但若有联系其他学科的意识,研究角度更容易拓展。

相较于李益的多面性,霍小玉的形象分析论及的篇目虽多,但观点反复而单一,也欠缺了一定的深度,还需学界进一步关注。

(二)李益形象研究

李益,作为霍小玉悲剧命运的缔造者,广被学界学者定义为“负心汉”的角色。卞孝萱先生认为《霍小玉传》突出描写了李益的“重色”“负心”,意在批评其在现实中“道德败坏”。王平认为李益“把婚姻作为博取功名富贵和维护自己世家利益的门径”。因李益的好色与薄情导致霍小玉郁郁而终,二人都给出了反面评价,这也是在价值观导向下的普遍认同。近十年的研究延续这一方向,将李益形象划归为负面。复旦大学的董炜认为,探究李益形象还是从他自身入手,究其根源,“李益的性格缺陷才是酿成李霍爱情悲剧的最主要原因”。而并非所有研究都有这一倾向。李军、刘延琴文中对李益形象又做出了新解:“他内心也有过矛盾,有过冲突;他犹豫过,惭愧过,动摇过,挣扎过”,没有把人物判定为非好即坏,因此相较于从前更加全面客观。刘存斌在《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针对三方面进行论述:“李益是‘负约’而非‘负心’”,“李益‘到任’后而‘负约’,并非内心感情发生了变化”,“李益在霍小玉死后是爱霍小玉的,故不能说是负心”,认为李益并非世人眼中的负心汉,此多有开脱之意。唐桃《女萝秋扇的悲剧——蒋防〈霍小玉传〉的女权主义批评》采用女性主义视角,最后得出了与刘存斌相同的观点。林林总总,都是具体的文化语境下的研究,具有一定说服力。

(三)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将《霍小玉传》与其他作品做出比较的研究从未消歇,不仅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凸显作品的文学价值。

通过综合考查从2010 年到2020 年十年间的相关文献,发现与《霍小玉传》相关的比较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李娃传》《莺莺传》等一类爱情小说做比较,分析人物形象与殊同命运;二是从跨媒介叙事入手,即着眼于《霍小玉传》与在其基础上改编的戏曲《紫钗记》,或研究人物形象流变,或研究叙事结构,评论迭出,成绩可喜。

前者较为典型的是曹琦《性格影响命运 时代决定命运——唐传奇〈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女主人公形象之比读》一文。从性格、命运、作品主旨等方面,比较霍小玉与李娃的形象殊同,一明一暗,衬托出霍小玉的结局之悲。

后者将文本叙事放眼到舞台叙事,完成了跨媒介叙事。如詹进涛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叙事设置、角色设置等四个方面探讨戏曲文学作品《紫钗记》与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不同。《紫钗记》以霍小玉与李益的传奇故事为雏形,对原作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与扩充,有为李益平反之嫌,为故事设置了圆满结局。该文章通过分析戏曲、小说叙事的共通性与因文体的制约而产生的特殊性,从小说跨越到戏曲,拓宽了学术视野。

又有借比较《紫钗记》与《霍小玉传》研究人物形象流变,如华霞通过考察两部作品中李益的性格与感性认识,发现《紫钗记》虽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一定美化,但仍保留其软弱性一面。同时,《紫钗记》所表现的李益不复负心汉形象,是对明代中后期社会重个性、尚人欲之思潮的呼应。由此可见,研究者试图探寻人物与情节背后更为深层的时代背景等因素,而将目光稍稍从人物形象上转移。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708/605.html



上一篇: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综述
下一篇: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