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的动力机制研究(3)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以组织团队建设为核心的环境催生机制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

(三)以组织团队建设为核心的环境催生机制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女性在环境当中受到的无意识的感染、教育和启蒙、启示,是外在条件无意中施加给人的影响。其中,国家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能给女性一种潜移默化、给人以巨大影响的力量。以组织团队建设为核心,构建党政主体参与的主导机制、妇联主体参与的主推机制、企业主体参与的协作机制、非政府组织主体参与的协调机制、家庭参与的协同机制,能对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的传承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组织团队的多个主体必须多方面展开,全方位渗透,必须探索与推进多种载体与多个渠道。既要通过不同级别行政部门逐层落实,又要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逐项展开,要形成党政工团与社会组织齐抓共管的局面。除了要采用妇女能接受的语言与叙事方式之外,更要与妇女生活方式与日常行为活动结合起来。从日常行为活动的角度看,经常性的妇联活动与定期性的重大妇联活动是影响妇女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重要环节。

(四)以社会实践运行为核心的动力整合机制

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建构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的动力整合机制,既迫切需要,又切实可行。

在这里,必须把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跟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思想结合起来。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都强调精神性的东西只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产生社会效果与影响力;它们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重点强调对社会与自然规律正确反映的认识对人们社会实践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更强调个人的精神修养与精神境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因此,若要使 “红色湘女”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除了进行必要的正面教育外,更应该通过自我教育等方式培养人们的情感认同与意志力配合。一般来说,一种正确认识若转变为信念或在持久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就可能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此时的行动则是既合情又合理。

新时期,女性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把“红色湘女”精神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和探索,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党史宣传教育的必然需要,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一块尚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故此,我们应当把“红色湘女”精神的研究与探索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完成。除党史、宣传部门外,全社会、全体人民都应该参与其中。在研究、探索中,应多视角、大范围地去研究、探索“红色湘女”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探索“红色湘女”精神在党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探索传承“红色湘女”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释放出弘扬的效应,让广大女性真正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使之成为女性同胞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传承要回归生活实践,即回归生活世界,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这里的日常生活是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的。当然,主张传承回归生活世界,并非是要求它完全与社会生活融入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生活世界之中,使传承的主体置于生活、目标贴近生活、内容源于生活、方法融入生活。传承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这个基础,才能贴近人的发展需要,重新获得无限的发展可能,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最有价值的力量。正如胡塞尔所说:“生活故事激发了教育学的反思。”只有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展开的传承,人之为人的主体自主本性才能得以展现,“人”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才能得以彰显 。

三、结语

通过构建以上动力机制,并使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解决传承的动力缺失与不足问题,从而使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具有充足的动力。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不过是人类社会具体实践在精神层面的表现物而已。因此,精神最重要的特性就在于其实践性。在多元化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靠机制来保障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必须从我省的省情出发,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现状入手,深入挖掘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的价值功能,从关键环节、推动方法、运行保障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在新时期“红色湘女”精神传承的动力系统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为了 “红色湘女”精神传承在湖南乃至全国得以更充分的实现,用具体的推动方法和保障措施,推动动力机制的运行和实现。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409/520.html



上一篇:读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历史思考现实思考理论思考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