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格非的“存在与变奏”,对中国当代文学意味着(3)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侃强调格非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批评家。很多教授写小说时要努力摆脱学术训练对他的束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侃强调格非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批评家。很多教授写小说时要努力摆脱学术训练对他的束缚,但格非不一样,格非的学养和他的小说是可以相互参照的。比如,读完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王侃隐约明白了自己在2016年读《望春风》时为何感动:“格非在书里讲,他在当下写很多作品时会有恍惚感,因为他觉得当下的现实是16世纪中国发生转折之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存在或者现实,跟《金瓶梅》那个时代是有同构关系的。”再比如《月落荒寺》,前面种种铺垫,都是为了最后那个中秋夜里的音乐会。王侃认为,在荒寺里举行的盛大音乐会,那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声色与虚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格非的小说里出现过很多荒寺,但在王侃看来,这些荒寺并非只是作为古典意象出现。比如《春尽江南》里的谭端午就是在一个荒寺里醒来,那是一个虚无的开始。“接着,你在小说中看到他不断地在写琐碎的日常生活,整个结构散到你无法把握的地步,但实际上它有框架,这个框架就是《金瓶梅》的框架,就是道、禅的框架,《望春风》里同样有这样的框架。”

王侃还提到了格非的著名演讲《重返时间的河流》。这次演讲主要是说,一切意义都在时间中产生,时间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存在命题。格非说过,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年忧。这里包含了一个短暂和永恒,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从这个关系去理解,时间就产生了循环感。

“注意,格非所有的小说结尾都留下了悬念,比如《隐身衣》里的打款短信,《月落荒寺》里林宜生神秘的妻子。”王侃说,“小说留下了悬念,也意味着还有故事要展开,这里不一定会有小说的下一部,但他告诉大家还有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故事,会在某个节点以循环的方式重新出现。而这个循环的出现,恰恰是格非自己特别担心的——功名利禄、声色犬马。遗憾的是,这些论点在近年的格非研究中还没有充分展开。”

《文学的邀约》回应:文学创作里最迷人的东西在研讨会现场,格非主要回应了两大问题。第一个有关知识分子。从16岁开始,高校就构成了格非生活的基本氛围。但对他而言,知识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传统智慧和日常经验,就像他的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却自有一份珍贵的民间生活智慧。“我绝非瞧不上知识分子,而是知识本身在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手机里,出现在朋友圈里。它和信息实难区分,和今天的话语也构成了某种关系。所以我对今天的知识是存怀疑态度的。”格非说。

另一个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以艾略特的《荒原》为例,格非说当年读这部作品只知道它很重要,但对其中意象的感受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剧烈。“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有一个关于现代性的时间差问题。经过这么多年,我们把这门课补上了,我们现在会觉得《荒原》就完全发生在中国。”

他特别提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福楼拜、普鲁斯特、乔伊斯这么一批作家对自己影响很大,他们的杰作充满了议论,不完全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存在的方式已经完全被语言覆盖了。小说要描述事物,但事物已被观念和话语浸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福楼拜他们无一例外地在小说中大发议论。”在他看来,“现实主义”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问题的,它把在历史发展中渐进的、交错的运动过程简化为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截然对立,而这种对立并不存在。

至于自己创作中的“变奏”,格非说:“文学创作里最迷人的或者说最好的东西,实际上是你试图改变,试图开辟新天地时的一种神秘感,那种创造性能够让你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其中,让你忘记衰老和病痛。”

“格非——‘存在与变奏'”学术研讨会下午场。摄影 邱奇豪身为作家以及格非的好友,毕飞宇对格非有着很深的了解:“我们认识得很早。几十年下来,我发现这个人非常稳定,除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性情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作为一个作家,他在生长。但是,他待人接物的方式,他的性情,他生命里的基本面,始终是恒定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不是刻意为之,我只能说,这是天赋,是天赋异禀。”在毕飞宇看来,格非的写作轨迹也很有意思:他出道非常早,一出道就出现在最高点上,然后,影响力慢慢地下降了。在大家都有些淡忘的时候,格非凶神恶煞一般,扑了回来,吓了人一大跳。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zonghexinwen/2021/0525/579.html



上一篇:当代影视圈现状真的是这样吗?!内容过于真实
下一篇:一家一品——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微展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