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试论世界当代史的特点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道路,但却朝着不同的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最初的十多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后来严重的挫折与失败发生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出现了大动荡、大分裂。
道路,但却朝着不同的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最初的十多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后来严重的挫折与失败发生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出现了大动荡、大分裂。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的威望受到了严重影Ⅱ向。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由于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进展不大。但是挫折和失败教育了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各国共产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积极独立思考,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东欧各国掀起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国自1979年后也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次大战的冲击,战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虽然频繁地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及社会危机,但是垄断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和“智囊团”,通过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国家制度”、新殖民主义政策、进行经济改革、缓和阶级矛盾、尽量使资本主义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结果它们一次次地渡过了难关。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商业制度以及阶级构成都发生某些变化。多种经营的联合大企业纷纷建立,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中产阶级”涌现。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诸如此类的新现象应运而生。在此情况下,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人运动普遍处于低潮。然而社会主义运动并未消失。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以欧洲共产主义为代表的原西欧各国共产党有了新发展。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国际及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发展更是迅速,普遍成为本国主要政党之一。此外在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中也兴起了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当然这些社会主义的真谛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不过它们的发展情况,却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人民始终憧憬着社会主义。战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科学家詹姆士·马丁曾估计,人类科学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但在战后是每十年增加一倍,到七十年代是每五年增加一倍。科学家们还估历史教学计,现有的物理、化学、工程、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有90%是1950年以来积累起来的①。社会科学也同样有新的进展。两种体系、三类国家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仅从西方国家来看,战后学派林立,诸如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结构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及其影 n向下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新现象和新课题大大丰富了世界当代史的内容,因而教学和研究工作必须打破以往只讲国际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框框才行。如果将世界当代史只等同于反帝、反霸斗争史,那就脱离了历史实际,脱离了世界当代史的内容特点。世界史不是国别史的简单总和,它需要对世界范围的各国、各地区史进行考察,然后经过综合,选择、概括、描绘出人类历史活动的总体。世界当代史所面临需待考察和反映的国家、民族空前繁多,各国的历史作用又差别甚大。这样历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复杂。如何反映这一特点是当代世界史编纂工作的新难题。众所周知,世界古代史的记述范围主要集中在四大文明中心和希腊、罗马等局部地区。中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的国家虽然增多了,但仍然集中在欧亚大陆,其它各洲只有零星的,时断时续的文明中心。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扩大了世界历史的范围,使欧洲变成世界经济政治中心,从而改变了世界多中心发展的状况。尽管亚非拉人民进行了永垂史册的反殖反帝斗争,但由于丧失独立、没有国际地位,其历史作用也就受到限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发生根本转变。战后在汹涌膨湃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亚非拉大洋洲等地诞生了130个独立国家,占世界入口的四分之三,占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如此众多的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是空前的。世界历史进一步朝着多中心的方向发展。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争取世界经济新秩序斗争的展开,说明了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亚非拉国家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当代世界的头等大事。历~九,\匕年第三期史学家对此是应大书特书的。但其它地区也忽略不得,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将东欧的历史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战后英法等国降为二等或三等国,但不是一落千丈。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扩大,西欧仍然是世界的一个中心。北欧国家和大洋洲的澳。新二国曾远离国际政治的旋涡,常常不被史家所重视,但战后它们以独特的经济发展为自己在世界史中争得了地位。日本过去是依其军国主义扩张,而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后一度丧失国际地位,但从1955年起经济逐步起飞,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再次引起世界的瞩目。如此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在世界通史中反映,这在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荚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更是历史上的新现象。过去任何一个妄图称霸世界的大国都无法与他们相比。194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感慨地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掌握了大约30%的世界财富,而美国今天则掌握50%左右。哆”其实远不止于此.美国在战后拥有世界黄金储备量的四分之三,并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它是世界的科技畸i心,集中了50%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它拥有原子武器,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集团,将军事力量遍布于全世界。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虽然它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但它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战后不久掌握了核武器,经济实力也迅速增长。它控制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推行全球战略,与美国形成对峙格局。这样就把近三百年来,那种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完全打破了。美苏关系成为整个战后年代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特殊现象。战后世界多样性的发展并没有排斥统一性的加强。虽然有两种性质的经济体系,但是现代工业造成的国际分工的继续存在,世界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和平共处的政治局 i面,使得传统的世界统一市场不仅没有瓦解,而且有所扩大。在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之外,又有了世界劳务和技术市场,以及各种世界性经济分工。联合国是战后最大的国际组织,四十年来它由51个创始会员国发展为l59个成员国,真正形成了国际社会。这是战前的国际联盟无法比拟的。联合国在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反映了世界统一性的存在。鉴于上述复杂情况,编写世界当代史除了遵循世界通史编写中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破除“欧洲中心论”、“苏联中心论”,是世界通史编写的重要问题。但对战后来说则不宜简单从事。如果一本当代史不重点讲讲美、苏,就违背了历史的实际。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从第一次大战起,尤其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宣告了“欧i}fl的世界的结束”⑤。他们的当代史论著,不再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体系。所以在世界当代史领域批刿“欧洲中心论”针对性不是很强的。目前国外的世界当代史编写体系大致有四种类型:1,附加式,即在世界通史或近现代史之后增写一部分,简要介绍战后历史。例如,日本出版的三十一卷本《岩波讲座世界历史》,全二持下限主要写至二次大战,但最后一章作为战争结局写了1945至五十年代的战后世界史。又如美国史学家帕尔默(rt·R·palmer)和科尔顿(J·Col· ton)合著的《世界近现代史》,全书二十二编,只最后两编概述了战后历史。此书从1950年问世后已再版六次,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2,排列国别式,例如苏联十年制中学课本《世界现代史(1939—1979)》,全书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殖民体系三部分排列三十多个国家,只在各部分最后有一综述性章节。介绍国际关系、国际共运和科学文化。又如美国理查德·高夫等合编的《二十世纪简明全球史》,全书分三部分,第三部分为1945年后的当代史。开始与结尾有两章综述,中间按地区划章,地区中再列国别,3、分期式,如苏联l970年以来出版的《世界通史》战后部分,它分为1945—1949年,1950—1960年,1961一l970年三个时期。每一时期一卷(11一I3港),每港再按国别与问题列章。4,专题式。如英国保罗·约翰迹(PaulJohnson)著:《世界现代史,1917至】980年代》。该二|弓战后部分,按时间依次排列了“和平与恐怖”、“万隆的一代”、“卡利班(Caliban)的干同们f指非洲的各独立国)等八个专题。这些编写体系虽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借鉴其所长。世界当代史在多样性和统一性方面的复杂情况,就决定了其学科体系的建设必然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应该支持各种体系的教材和专著的问世,应该鼓励出版适应各种需要的世界当代史。四在研究工作方面,世界当代史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工作薄弱,发展极不平衡,同时理论思维难度又较大。所有历史学科都离不开资料的整理和历史评论工作。只要两项基础工作成绩卓越,就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专著和教科书。当代史时间不久远,许多史料尚未被历史的尘埃吞没,佚毁的也不多,加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仅保留有文字资料,而且还有声像资料、电子计算机的贮存资料等。这是任何时代的历史研究所望尘莫及的。问题是资料分布极不平衡,有的极少,有的极多,象公开的报纸新闻资料,政府文件和统计资料,浩如烟海,堆积如山,而有关事件人物的内幕资料则缺乏。有的政府三十年左右公布档案,有的基本不公布。一般说,发达国家的资料丰富,发展中国家资料则较少。政治经济方面的资料较多,而文化、科学方面的资料需待研究者整理后历史学家才能综合,故而也相对地较欠缺。为此必须加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这是世界当代史研究中具有头等意义的事。世界当代史的评论工作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不是没有评论,而是有关人物事件的历史评论十分欠缺。政治性的评论很多,几乎过去每天的报纸都可见到。这类时评在古代、近代随着时间的沉淀,绝大部分被淘汰而所剩无几。当代贝0不然。大量的评论不仅尚存,而且继续发挥着作用。历史学家不能对此置若罔闻,不仅需要选择整理;更需历史教学要再认识、再评论。无论是资料T作,还是评论一r:作,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指出:“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电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也无法了解”3。因而没有正确的理论思维就不能使庞杂的兜料摆脱迷雾.而使历史成为真正的科学。然而在理论思维方面,世界当代史有许多特殊情况。经典作家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理论阐述较详细,但不可能论及当代问题。这就需要当代史研究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探讨。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当代世界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理论上说明。但是他终究只看到战后初期的情况。他所论证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特点,和对世界战争的估计则被历史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战后国际问题也有许多论述,但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有些问题的估计也脱离了历史的实际。所以当代史的研究,需要首先对已有的理论问题进行再学习和再认识,因而工作难度就更大了。理论上的困难,再加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于是教学与研究工作常常只是客观地介绍情况和史实,这样做当然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此下去就会取消历史的科学研究。更谈不上发展这门新学科了。列宁在二十世纪初也曾面I临过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工人运动的低潮等新情况,但他以伟大革命家的胆略、勇于探索.总结出帝国主义的历史规律,写出了光辉的论著。我们应该学习列宁的精神,将世界当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推向前进。①转引《世界经济》编辑汀编:《新的技术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科’Hn版社198,i年版,第161页。②佩特森·托马斯:《苏美对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页,注·11。⑧J.M.罗伯茨:《世界史》,英国食鹅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03、919页。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99页。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宫崎滔天与中国留日学生何燕侠宫崎滔天不仅是孙中山的“知友”和得力助手,也是中国留日学生真诚的朋友。他在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奔走始终不懈”t'¨的过程中,与中国留日学生交往密切,并肩战斗,结下了深情厚谊。20世纪初,大批满怀爱国热情的中国留学生,“为国家前途寻出路”,纷纷负笈东渡日本留学,掀起了中国空前的留日学生运动高潮。l905——1906年,多达8千余名中国留日学生涌向日本。其中不仅有众多的青年士子,而且有年逾花甲的老翁,天真烂漫的少年和步履艰难的缠足妇女。日本一时成为世界上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日本政府曾频繁派军政大员访华,游说清政府主持“新政”的大员向日本派留学生,但并非出自真正“睦邻友好”的目的。甲午战争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更加疯狂地对外扩张,把接受中国留学生作为“向老帝国内撒布受日本影响的新人才,培植将来日本在东亚大陆势力的长久之计”@,妄图培植中国的亲日势力,实现其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因此,当日本政府察觉到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接触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民族意识加强、逐渐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与其本来的目的背道而驰后,便改变了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态度。i905年I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清国入学公私立学校的规则》(即《取缔规则》),监督、限制中国留目学生,引起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罢课或回国。日本囝民中,有的受日本军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影响,蔑视巾国,歧视、污辱中国留日学生。毕生从事中国留日学生教育事业,一贯主张中日友好的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曾愤概地揭露说:“日本国民中,至今尚有借甲午,日俄两役战胜之余威,动辄对中国人加以蔑视轻侮之言行者,B9以指导社会自任的新闻报章刊载的文章消息中,亦时有此等嘲弄言词可见。”日本儿童也“养成了谩骂外国人之习惯”,“给予中国人感情之不快,实匪浅鲜”7D。与之相反,也有不少日本人没有忘记昔日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求学中国,受到唐玄宗厚爱、器重的友好历史,为酬谢昔日受师之恩而真诚地尊重、爱护中国留日学生。例如,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留日学生教育事业的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松本龟次郎以及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等。宫崎滔天也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宫崎滔天原名寅藏,别号白浪滔天,1871年1月出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玉名郡荒尾村一个下级武士家庭。父亲宫崎正贤比较开明,很注意子女教育,三个哥哥(真乡、民藏、弥藏)都是笃信自由民权的开明青年。弥藏有志于支持t卜国革命,不幸病死。比较开明、进步的家庭环境,促使宫崎滔天关心亚洲的解放,立志援助中国革命。他在弥藏的影响下制定了一生的“根本方针”,想通过首先帮助中国获得独立来带动亚洲被奴役、被压迫国家的革命运动。在宫崎兄弟看来,“倘若中国得以复兴,伸大义于天下,则印度可兴,逞罗、安南可以奋起,菲律宾、埃及也可以得救”④。宫崎滔天把挽救中国危亡,实现中国独立的希望寄托在中翻留日薯!:生身上。他非常重视哿年的作用,认为“青年是一国之生命”,“一个国家的元气,在于青年的维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715/621.html



上一篇: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世界格局学术讨论会综述
下一篇:国际和平年学术讨论会在津召开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