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通向当代的古代诗学教化范畴(5)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结语 文学和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不仅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同样为西方文论所重视。亚里士多德即提出了“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

四、结语

文学和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不仅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同样为西方文论所重视。亚里士多德即提出了“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的口号。亚氏甚至将诗学看成广义的政治学。而英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也指出:“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从雪莱到霍兰德,文学理论一直是同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文学理论不应其政治性而遭到谴责,而应该谴责的是它对自己的政治性和掩盖或无知。”[33](p245)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不能将文学视为干瘪的说教工具,但是将文学与道德政治割裂开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范畴一方面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功能,重视文学干预社会政治的作用,倡导创作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强调“以情动人,潜移默化”,要求作品用感性的形象和审美形式来感染与教育读者,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教化”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范畴,它的存在无疑是合理的,在当代文论的建构中也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文学评论,1997,(6).

[2]蒋述卓,刘绍瑾.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3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刘锋杰.“文以载道”再评价—作为一个“文论原型”的结构分析[J].文学评论,2015,(1).

[6]谢桃坊.评新濡学派“文以载道”观念[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7]黄霖等.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戴圣鹏.梁启超的公德思想及历史意义[J].人文杂志,2012,(6).

[10]夏晓虹.梁启超文集(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本土潜在传统[J].文艺争鸣,2003,(3).

[12]胡适.文学改良当议[A].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A].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4]宋剑华.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J].社会科学缉刊,2007,(1).

[15]周兴陆.文道关系论之古今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7(2).

[16]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A].“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A].“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0]张婷婷.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1]吴炫.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22]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23]张国龙.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J].艺术广角,2005,(3).

[24]周星.论中国电影教化传统与道德表述特点[J].宁夏社会科学,2004,(7).

[25]于红.论网络媒体的教化功能[J].河海大学学报,2003,(7).

[26]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7]金景芳.金景芳古史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1]李景林.教化的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2]沈长云.上古史探研[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3]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622/592.html



上一篇:陕西当代文学创作透析
下一篇:浅议当代土家族小说创作中的河流书写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