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剥削辨析(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诚如马克思所说的“致富的欲望是人的天性”,是不可以灭绝的,也是不应该压制的。致富是天赋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崇高名义下的对人的致富

一、诚如马克思所说的“致富的欲望是人的天性”,是不可以灭绝的,也是不应该压制的。致富是天赋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崇高名义下的对人的致富权利的剥夺都是非人性的,都是对人权的践踏与侵害。

二、个体拥有生产资料是致富的最重要的前提,唯其这样不仅使生产剩余成为致富的财源;也是社会财富的税源;更是市场需要的商品的货源。人的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如“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昭示的,源于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计划经济失败的最重要的教训是:当人们连生产资料是谁的都不清楚的时候,哪来的生产动力和积极性?换言之,原本明晰的产权被伟大的承诺和美丽的设想模糊成“人人所有”,实际上人人没有。只归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力所有的时候,微观上生产的脉搏又怎能跳动得起来呢?这是计划经济社会之所以普遍存在商品短缺、经济匮乏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不仅因为它是个体致富的主要途径,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源泉。更重要的它是人的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是自由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人能否像人一样活着,首先取决于是否真正拥有财产权,而不是其它。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奴役之所以可能,其要害是个财产权问题。也就是说,凡是被压迫被奴役的人都是因为丧失了财产权,从而丧失了各种权利,丧失了人的尊严。所以,财产权被认为是天赋人权中的最重要的权利。二百三十多年前的北美大陆人,之所以不顾自己弱小的力量与强大的英国政府打一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财产权不受侵犯。有着大宪章精神血统的北美大陆人认为英国政府向他们征收三便士茶税,看上去微不足道,却是一个不能让步的原则问题。由于英国议会里没有北美大陆人参政议政,让他们纳税,这是违背了“无代表不纳税”这个铁的原则,是对北美大陆人财产权的公然侵犯,是暴政的表现,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北美独立战争在“政治家不屑一顾,经济学家不屑一谈”的三便士茶税的对抗中爆发。教科书上讲的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诞生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都是事后诸葛的说法。这场战争的本来目的与真正意义是,北美大陆人捍卫了自己的财产权利,捍卫了人的尊严,夺回了天赋人权。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不过是捍卫人的财产权演变成战争的结果。

哈耶克之所以认为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就是因为计划经济都是在崇高的名义下,在美好的设想与动听的口号中,剥夺了个人拥有的生产资料,剥夺了个人的产权,剥夺了人的财产权利。没有了财产权利的人只能成为俯首贴耳的工具,从而使计划经济畅通无阻。计划经济国家里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政治迫害,政治运动,理论家们总结说是由于“个人崇拜”,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由于“法制不健全”,云云,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这些“说法”为什么会在计划经济社会成为可能?会成为全民的一致行动?千条万条原因最根本的只有一条:即计划经济国家的人民被剥夺了财产权后,只能处于被奴役的状态,被奴役的人们都是十分听话的工具。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计划经济以实践“消灭万恶的私有制消灭残酷的‘剥削’”这样的崇高理念开始,又以把人民推向了被奴役中告终。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被计划经济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荒诞玩笑后,又不得不恢复被他们消灭了的私有经济和“剥削”。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剥削”的出现,是以劳动提供了生产剩余为前提,又以生产不足为基础的,所以说,“剥削”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得不选择的生产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社会的常态。可以断言,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永远是一条“剥削”的道路:社会财富的积累及生产力的增长,主要的是通过“剥削”,也就是利用生产资料取得生产剩余来实现的。换言之,精于“剥削”的企业家在追求利润中为社会创造了税源,同时创造了社会财富。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不是在“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为子孙后代谋幸福”这种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动机驱使下创造的,而是在不得不为自己谋取微薄的生活资料,并且还必须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及统治者不断增值财富——即劳动者被动地又无可选择地承受“剥削”中创造的。所以“剥削”不是我们喜欢不喜欢的事情,而是我们唯一能选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交换与消费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无法超越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历史发展的快慢与社会财富的多少密切相关,而社会财富的多少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剩余的大小。众所周知,生产剩余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就是利用“剥削”这种唯一可能的形式,向劳动者索取“剩余”积累财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剥削”者与劳动者一样创造着历史,推动历史的发展。“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就是这样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互为创造人”。“剥削”便在“互为创造人”间成了不可少的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422/535.html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冀朝鼎
下一篇: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