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以集体化(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意识。这里的技术是指包括了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恢复和发展畜力、增加肥料、改良农具、优良选种、防治病虫害、器具机械化和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意识。这里的技术是指包括了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恢复和发展畜力、增加肥料、改良农具、优良选种、防治病虫害、器具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等农业生产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获得丰富的粮食、工业原料和外销作物等物质资源,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生产技术的革新与创造,由此带来了1949年后农业生产上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我们可称其为一场持续的显性农业革命〔2〕。这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创造性变革的价值和意义,则在于对新中国的物质经济基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学界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技术革命和改造实践还没有给予足够的研究和讨论。

笔者认为,从社会史角度对集体化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创造及对农村社会变革产生的时代影响进行专题个案式研究,将会为中国当代史开辟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学术前景。例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二年农业生产的决定》指出,要集中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必须大量增产,具体措施有:发展水利,以战胜自然灾害;准备消灭病虫的药械,组织群众防治,以战胜病虫害;大量积肥、造肥,增施肥料,改进施肥技术;总结和推广丰产模范经验;普遍建立农村技术研究组,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等〔3〕。这些增产技术措施看似平淡无奇,但作为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实践,持续时间之长,产生影响之深,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从社会史角度而言,技术不单纯是一个专业性知识的物质存在,当它被引入农村社会中,必然与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发生多重历史关联,而每一层次的关联生成和构造又都是与整个农村社会改造的在地化进程统合在一起的。所以,当一项新的技术(如农具、化肥、农药等)应用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会对农民的生产方式和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样的技术实践又会因整个社会发展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强调和重视,即对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57年夏天,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我们的同志……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4〕。1958年初,毛泽东又强调,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从今年起,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5〕。很显然,这些政策性话语的重要性更在于其对地域社会的发展走向作出了自上而下的设定与规制,并最终成为在地化社会变革背后不可忽略的结构性动因。一旦我们把技术作为重构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切入点,就是要以此去透视它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各种变化,以及它们与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和构造。因此,以社会史视野去讨论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关系(亦可称之为技术社会史),就是想探讨物质生产方面的技术性实践对于中国当代史进程所具有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是卫生方面的问题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进行了有关民众居住环境和身体卫生健康的各种社会改造实践,如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以及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妇幼卫生、地方病防治等。这些历史实践开启了新中国农村社会改造中的卫生革命,根本上解决的是广大民众的身体保障问题,也即如何通过卫生医疗的途径塑造出新型的身体环境来。将农村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继而解决农民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问题,一直为各级政府所重视。当时,以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建立了涵盖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保健和乡村卫生队伍等的一整套农村卫生体制。那么,从卫生社会史角度对农村卫生医疗实践进行在地化研究,深入发掘其地域经验和历史模式,不仅有助于当代史的纵深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提倡把卫生作为重构当代史研究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端,主要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使然。一方面,现实中农民时常会面临各种卫生医疗难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和文明化进程;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实践经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体制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场域。张自宽在一份山西省稷山县农村卫生调查报告中指出,该县在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个人卫生方面均积累了值得普遍推广的成功经验,如大部分村庄做到了厕所“三无”(无蝇、无蛆、无臭气),粪便无害化处理,畜圈整洁化;全县推广太阳村“两带”(出工戴草帽、带开水)、“四防”(防暑、防伤、防病、防毒)的劳动卫生经验;农民破除了“迷信鬼神、听天由命”和“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愚昧思想,树立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卫生观念〔6〕。这些在地化的卫生实践,以多样化的途径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劳动状况、精神观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更新再造。这种从农民自身生活世界的内部进行的卫生社会化,理应是我们重新讨论当代史上社会主义如何扎根农村社会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0/1107/349.html



上一篇:无尽的当代史 ——读《话语与运动:20世纪80
下一篇:当代中国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