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论文_破坏与建设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由疑而建: 顾颉刚的古史传说探索 第一节 集疑古之大成:“古史层累说”的建立及其影响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由疑而建: 顾颉刚的古史传说探索

第一节 集疑古之大成:“古史层累说”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辨伪事”与“古史层累说”的形成

    二、本土学者的“疑古”论与“古史层累说”的建立

    三、西方汉学家的“疑古”论与“古史层累说”的建立

    四、“古史层累说”与传统上古史系统的颠覆

第二节 走向重建之路: 《中国上古史讲义》的编纂与意义

    一、由破坏而建设:《中国上古史讲义》的编纂过程

    二、“以周秦归周秦”: 《中国上古史讲义》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上古史讲义》与真实上古史的重建

小结 在疑古中重建: 真实上古史建设的新路向

第二章 辨伪求真: 顾颉刚的古书真伪考辨

第一节 辨去其伪: 古书年代考辨及其影响

    一、“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形成

    二、“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学术渊源

    三、“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建立

    四、“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化伪为真: “伪书移置说”的建立与意义

    一、回应批评: “伪书移置说”的提出缘起

    二、本土学者的“伪书”估定与“伪书移置说”的形成

    三、历史的眼光、平等的眼光与“伪书移置说”的建立

    四、“伪书移置说”与“伪书”价值的再估定

小结 在辨伪中求真: “伪书”移前特例的处理旨趣

第三章 正源清流: 顾颉刚的古代民族探讨

第一节 打破一元: “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及其影响

    一、“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的学术渊源

    三、“古史层累说”视域下的“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

    四、“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的学术影响

第二节 重塑中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建立及其意义

    一、从破坏到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形成

    二、本土学者的民族论述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建立

    三、西方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建立

    四、学用兼顾: “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双重意义

小结 在打破中重塑: 中华民族一统性的论证方式

第四章 由分到合: 顾颉刚的古代疆域考察

第一节 四海不一: “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及其影响

    一、“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提出

    二、“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学术渊源

    三、“古史层累说”视域下的“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

    四、“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的学术影响

第二节 重构禹域: 《中国疆域沿革史》的撰写与影响

    一、《中国疆域沿革史》的撰写过程

    二、《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学术影响

小结 在破坏中重构: 大一统疆域合法性的论证方式

结语

附录: 重排中国历史: 顾颉刚《本国史》的编纂与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文章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古史学发生了一次结构性转型。这次结构性转型是从打破传统传统古史学的主体结构开始的,此后则逐渐由破坏转向重建。而在这一结构性转型的历程中,顾颉刚主要致力于古史传说的探索、古书真伪的考辨以及古代民族与古代疆域的探讨,不仅率先打破了传统古史学的主体结构,还在此基础上初步重建了近代古史学体系。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顾颉刚的古史学偏重于破坏,而建设不足;而且对其是如何破坏的,所知不详。正是有本于这一认识,本文首先从古史传说研究、古书考辨、古代民族研究以及古代疆域研究等四个方面建构了一个“四位一体”的顾颉刚古史学体系,然后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研究方法,对其古史学的这一双重面相进行了实证性的专题分析与考察,进而以这一具体而微的研究对象,窥视中国古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复杂面相。古史传说研究是顾颉刚古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古史层累说”是其最主要的古史研究成果。探本追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革命性学说,不仅在于继承了欧阳修、刘恕、崔述、梁玉绳等本土学者的“疑古”研究成果,还在于其汲取了沙畹、夏德等域外汉学家的“疑古”资源。因此,这一集“疑古”之大成的学说问世之后,便彻底颠覆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传统上古史系统。不过,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顾颉刚在打破这一传统上古史体系之后,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逐渐转向真实上古史的重建。尤其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1938年,顾颉刚讲学云南大学,在之前讲义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中国上古史讲义》。而该书则以民俗学的眼光,运用“以周秦归周秦”的科学方法,初步重建了真实的中国上古史。此外,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顾颉刚在重建真实上古史之时,并非如部分学者认为的,其已经放弃之前的“疑古”立场,而是依旧不承认“夏王朝的存在”,而且还继续以“古史层累说”对传统上古史进行了考察。由此而言,在中国古史研究上,顾颉刚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上古史体系,还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真实的上古史体系。古书考辨是顾颉刚从事古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其古史学体系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顾颉刚正是因认识到《尧典》晚出以及该文中的古史事实与《诗经》中的古史观念相冲突,才初步建构了“古史层累说”。此后,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古史真相,其继续对《尧典》的成文年代进行考辨,进而提出了“今本《尧典》成于汉武帝时”之说。而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疑古”学说,不仅在于其受到了晁说之、王柏、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钱玄同等人关于《尧典》看法的启发,更在于其以“史料审定之法”对《尧典》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当然,直到当下,此说尚不能盖棺定论,甚至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此法无疑为后之学者继续考辨具体的《尧典》乃至其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开了无数法门。问题尚不止如此。顾颉刚在考辨“伪书”之后,并非如一般人认为的,主张将之弃而不用,甚至将之销毁,而是建设性地提出了“伪书移置说”,即将“伪书”置于“作伪的时代”,使之成为了解“作伪的时代”的“真书”,从而实现了“伪书”价值的重新估定。而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建设性的学说,除了自觉接受了欧阳修、胡应麟、梁启超、杨鸿烈、钱玄同等人的“移置”观点外,更在于其具备了“历史的眼光”和“平等的眼光”。因此,此说提出之后,深化了人们对“伪书”的认识,进而推动了古书考辨工作的发展。此外,有必要澄清的是,顾颉刚在对“伪书”进行重新估定之时,虽然将一些“伪书”“移前”,将其认定为先秦旧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放弃了此前的“疑古”立场。准此而言,在中国古书考辨领域,顾颉刚不仅完全突破了传统考辨的范畴,还进一步开创了近代考辨的新范式。在顾颉刚古史学体系中,与古史研究密不可分的还有古代民族研究。早在顾颉刚在建构“古史层累说”不久之后,其为了完善这一学说,又提出了推翻“非信史”的四个标准,其中第一个标准即是要“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这一标准又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不出于一元论”。当然,最迟自北宋起,欧阳修、洪迈、崔述、刘师培、梁启超、李泰棻等人即相继对传统的“中华民族出于一元论”进行了破坏,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的“疑古”并不彻底,故这一传统之论始终安然无恙。直到顾颉刚以“古史层累说”对这一传统之论及其由来进行了环环相扣的深入分析与考察,才彻底推翻了这一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出于一元论”,并为后之学者建立“民族多源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不过,打破传统的“民族出于一元论”仅是顾颉刚从事古代民族研究的起点,此后其逐渐由破坏转向建设。尤其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1939年,“出于时代的压迫和环境的引导”,顾颉刚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而其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从梁启超、孙中山等本土学人的论述中汲取了相应的学术资源,还在于其借用了当时西方的最新民族理论。因此,这一理论提出之后,有效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从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情绪”。此外,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的是,顾颉刚在建设“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前后,并非如部分学者认为的,其已经放弃了“民族并非是一元”的“疑古”立场,而是坚持认为“商和周决不是一个民族”,然后以此为前提建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由此而论,在中国古代民族研究上,顾颉刚不仅推翻了传统民族理论,还以此为前提初步建设了近代民族理论。除古代民族研究外,在顾颉刚古史学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古代疆域研究。早在顾颉刚为了论证“古史层累说”,不仅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还提出了“打破地域向来一元的观念”。这一标准又可称为“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论”。当然,最迟自南宋以来,洪迈、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人即相继对传统的“中国地域向来一统论”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但由于这些学者的质疑并不彻底,故这一传统之论依旧安然如故。直到顾颉刚以“古史层累说”对这一传统之论及其由来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考察与分析,才彻底地推翻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国地域向来一统论”,并为后之学者建立“古史地域扩张论”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问题尚不止如此。顾颉刚此后继续致力于古代疆域研究,并逐渐由积极的破坏转向正面的建设。尤其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的1938年,因受这场民族危机的影响,顾颉刚与史念海共同撰写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该书以科学的考证方法对“历代疆域盈亏”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检讨”,从而捍卫了中国大一统疆域的合法性,有效地增强了国人守土有责的疆域意识。此外,这里有必要澄清的是,抗战时期的顾颉刚,并非如部分学者推论的,其已经放弃了“疆域不应是一元”的“疑古”观点,而是依旧认为“中国地域非向来一统”,而是由扩张而来,然后以此为前提如实地建设了中国疆域的变迁情况。准此而言,在中国古代疆域研究上,顾颉刚不仅彻底破坏了传统疆域观念,还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近代疆域观念,甚至还建立中国疆域史研究范式。综上所述,在中国古史学的近代转型历程中,顾颉刚无疑扮演了一个中心枢纽的角色,起到了“破坏”与“建设”的双重作用。进而言之,在中国古史学上,顾颉刚不仅是传统古史学的主要终结者,还是近代古史学的初步建立者。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1110/672.html



上一篇:财政与税收论文_财政研究应有历史思维
下一篇:史学理论论文_理论与实践:概念史研究在中国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