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秉承农业传统精髓立足地域谋发展甘肃农耕文化(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甘肃农民除农业生产之外还从事哪些副业增加收入?外出打工占比最高,占比是做买卖(包括电商)和从事其他副业的比例总和,几乎没有副业收入的只占

甘肃农民除农业生产之外还从事哪些副业增加收入?外出打工占比最高,占比是做买卖(包括电商)和从事其他副业的比例总和,几乎没有副业收入的只占3.99%,可见外出打工是甘肃各地除了种地之外增加收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农产品的深加工在当地产业中占的比例低,到这些企业做工的人数少,只占1.8%左右。甘肃农业虽以种植为支柱产业,但还是处于粮食生产的低端链,通过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比例低。

2.2 农业文化遗产保留多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几千年持续不衰的法宝。甘肃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沿用前人的经验,规模上没有跨越式大发展,一家一户式生产占主流,肆意破坏环境的现象很少。当地使用绿肥、牛羊粪等非化肥做肥料普遍,占到调查家庭的64.39%,全部用化肥的占5%左右。普遍根据传统或经验进行轮种或套种,有利于土地的永续利用。南河流域菜农在每年8月种蒜苗前,将蒜籽装袋吊在水井中,利用水井的潮湿水汽让种子提前萌发,种到地里后苗出得快又壮,这种自然育苗法在当地很通行。甘肃农业基于传统,保持自然状态,环境破坏问题少,除了使用化肥、农药,其他如工业生产、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失衡,新物种引入破坏生态系统等情况较少见。

2.3 乡风民俗保持其原汁原味

92.8%的人认为当今农村大多数人都能讲诚信,97.11%的人认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很重要的为人处世之本,在当今传承很有必要。希望被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内容有道德伦理、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经典文学、传统农耕文化等。生活富裕后,人们对“仁爱”“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态度,有41.3%的人认为更加重视了,这可能是“富而好礼”的缘故;6.16%的人认为没变化;而41.67%的人认为因人而异,两极分化明显;4.71%的人认为更不重视了,这反映了传统的孝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多元化认识现?的人认为当地依然保留祭祖、扫墓、供奉祖先等习俗,传统文化重人伦、慎思追远观念依然浓厚%认为邻里关系来往密切,相处融洽,依然保持远亲不如近邻,守望相助的和睦关系。

至于如今勤劳还能不能致富,60.87%的人认为能,33.87%的人认为不一定%的人认为勤劳已经不能致富了。认为能致富的途径,依次分别是:凭科技和信息,凭自身的胆略及对社会的发展认识,凭勤劳苦干,凭农业政策的引导,凭机会机遇。

2.4 当代农村的文化形态呈现多样性

甘肃对乡村传统文化形态保留多,几乎每个县和乡都保留有传统节日习俗、秧歌、高跷、抬阁、小曲清唱等形式%的人知道家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地方都有特色饮食,多个地方发展依托地域文化的旅游经济,麦秸画、草编、柳编等农耕文化衍生的文化类型在一定区域内知名度比较高。

生活水平提高后,村民追求文娱方式类型有跳广场舞,自发组织的积极健康文娱活动,和亲友聊微信看资讯,到乡村阅读室看书,这些都是健康的娱乐活动。但个别地方个别人将赌博作为娱乐消遣方式,这个比例非常低,但存在。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政府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举措效果明显,值得提倡,23.36%的人认为效果不明显,26.09%的人不曾关?的人知道自己所在的县乡获得过“某某之县”“某某之乡”的荣誉之称,说明各县对自己的特色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宣传,有一定知名度,但普及度还应加强,才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关于甘肃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发的事例,被调查者都能举出一二,其中大部分人知道自己地方入选国家、省、市非遗名录的文化遗产,像岷洮花儿,庆阳皮影、香包,天水丝毯雕漆,卓尼岷县洮砚,陇南乞巧文化节,临夏砖雕,武山羊皮鼓,平凉安口窑陶瓷文化,张掖甘州区九曲黄河灯阵,陇西李氏祭祖,华亭曲子戏,庄浪抬阁,景泰打铁花技艺等等,文化的影响力正在蔓延和扩大。

3 结论及思考

纵观在农耕文明和谐视野下的甘肃文化传承发展,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3.1 甘肃农业发展一直没有离开传统

甘肃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种植方式主要靠传统经验,以家庭单干方式为主,发展较为缓慢。但甘肃农耕文明长期存在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不仅适应了当代农业,为农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作物种植采用几乎没有污染的半机械化+人工生产方式,温室大棚和地膜的运用,普遍实施的轮作复种;运用绿肥农家肥这些天然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化肥使用形成的土地问题;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土地利用率;运用自然方法保墒防旱;自然育种提高了亩产等,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活态遗存,对急功近利掠夺式农业生产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农耕文明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的生产方式,循环的生态农业,就是优秀传统农业传承和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对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有可吸取和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330/492.html



上一篇:浅议现代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策略
下一篇: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