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改革探析兼评探路之役年的(2)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总结评论 改革开放史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史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第一,有丰富的

五、总结评论

改革开放史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史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第一,有丰富的民间社会资料,有许多历史参与者、知情人健在,便于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第二,历史研究者正在经历或参与改革开放,正处在历史现场,更能深层次理解社会变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萧冬连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和民间调查,《探路之役》一书乃是作者精心研究的献礼之作。

他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是对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的探索,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把握住了“探路”这条基本线索,清晰地勾勒了改革开放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叙述了高层决策、思路规划、地方响应等过程联动,阐明了我们是如何随着改革进程一步一步地选择改革的下一个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规划得那么远,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开放才真正成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李金铮教授曾经对问题意识有这样的诠释:“学术研究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就是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课题。”[4]作者的问题意识极其强烈,没有就事论事地探讨改革开放经济改革的过程本身,而是追求深层的宏大意识。就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讲:“形而上者谓之道,述事而以理昭焉。”[5]历史学研究从来不是单纯地记录过去的事件事实,而是揭示当今现实的多重面相。《探路之役》一书同样蕴含着作者的现实关怀。萧冬连教授开篇即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够突破重重藩篱,并一直处于发展的态势。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做出回应,作者对改革进程抽丝剥茧式的深层解读,为我们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在史料运用上,萧冬连教授以平实严谨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参考的史料除了原始文献、报刊报道、回忆录、学人研究著述、会议档案文件之外,还有部分是作者对改革的重要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这也使得本书的原创性、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达到了新高度。独家史料和高层决策的丰富细节,简明而凝练,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表达功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不是可以说改革是完美的,到底有没有遗憾?萧冬连教授曾评价道:“现今的中国就像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一方面,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崛起;另一方面,‘中国奇迹’的背后积累了太多的矛盾。”[6]《探路之役》一书对改革的缺憾没有进行有力的诠释,这是本书可以更进一步研究推进的地方。

[1]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1.

[2]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88.

[3]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5)[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5.

[4]李金铮.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J].近代史研究,2015,(3):122.

[5]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

[6]萧冬连.关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5,(1):83.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301/452.html



上一篇:一部生动的改革史读一个人的四十年
下一篇:开放与共融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多元路径与思考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