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3)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对昆曲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尽管昆曲面临的困境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昆曲保护和振兴的正常进程。 一是传统

近年来,对昆曲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尽管昆曲面临的困境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昆曲保护和振兴的正常进程。

一是传统剧目已经严重丢失。昆曲艺术在三百年的辉煌期间有无数的剧目,而现在只有近百个能真正演出。

二是编剧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昆曲院团的编剧人才很少。

三是昆曲学生生源严重短缺。近年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和从事昆曲行业,为了解决这日益显现的问题,各种昆剧院团都招募了大量昆曲学员。然而,戏曲学校的高学费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时间又长。

四是昆曲普及和观众培养任重道远。我们在培养优秀昆曲人才的同时,要大力培养昆曲观众,大力开展昆曲的普及工作,走出剧院、深入学校,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昆曲艺术教育,争取新一代的昆曲观众。

(三)昆曲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由于苏州开展的“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几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十多年来,普及工程已覆盖苏州市100多所学校,为中小学生提供2000余场公益演出,传统古戏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2019年5月,由昆山市教育局、昆山市文广新局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承办的昆曲走进校园活动,在昆山通海实验中学举行,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昆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本次活动中,优秀的昆曲演员为大家带来了传统的经典选段《乾元山》,李伟老师扮演的哪吒动作轻快敏捷,尤其是他的舞枪弄棒和单脚玩乾坤圈的本领更是赢得了喝彩。通过不断地向校园送戏,苏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昆虫”,他们不是被动的观看和学习,而是真正懂得昆曲之美。2019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省昆曲艺术团走进校园小分队来到了郴州市三完小,向大家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三完小两百多名同学聆听了讲座。国家一级演员、非遗传承人傅艺萍老师对昆曲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细致地讲解,使同学们对昆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上海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双老师,将昆曲魅力传播到了卢湾中学,卢湾中学大礼堂教室座无虚席,所有六年级学生认真观看了昆曲表演艺术家带来的表演。学生们被昆曲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细腻柔和的动作所吸引,个个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精彩的部分不时拍手叫好。学生近距离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昆曲的了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昆曲走进校园,让青少年走进昆曲,促使艺术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

“昆曲走进校园”让我们找到了一条传承昆曲的路径,让戏曲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要根据不同剧种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为昆曲找到最适合它的生存环境和推广手段,挖掘更多适合孩子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昆曲的历史发展、近代状况、演唱特色、继承发展以及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学习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昆曲从六百多年前传承至今,在完好地保留了其独特艺术特色的同时,又继承地加以创新,让昆曲日趋完美,在被更多年轻人接受的同时,继续弘扬发展。不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从艺术特色等方面,昆曲的魅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也是由于其自身的魅力,让社会、政府越来越关注昆曲的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以及人们现阶段对美好生活与事物的向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传承发扬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多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人们不再只驻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更愿意接受多元文化。因此,作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的灿烂明珠,希望昆曲文化能够在更多喜爱与欣赏它的人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石倩.《牡丹亭》舞台改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2]李洪义.浅谈昆曲艺术资料的抢救与保存[J].剧影月报,2003(4).

[3]吴新雷,朱栋霖.中国昆曲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赵倩.《审音鉴古录》中的昆剧舞台艺术论[D].南京:南京大学,2012.

[5]章杰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遂昌昆曲“+番”为例[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7.

[6]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

[7]王恂.昆曲的命运[J].中国戏剧,2001(9).

[8]柯凡.昆曲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9]崔雪青.李淑君北昆唱腔与表演艺木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125/424.html



上一篇:当代“药茶”研究评析
下一篇:从一个编辑出版者的自述看老编辑家的精神风尚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